Page 122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22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5.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资源
            约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与非农用地之间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当前我

            国耕地面积为 19.18 亿亩,比 10 年前减少 1.12 亿亩,全国人均耕地仅有 1.36 亩,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粮食生产面临着日趋紧张的耕地供给压力。近十年间,
            我国农药、化肥、农用柴油和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提高 17.6%、22.2% 和 13.2%
            和 39.8%,每年产生的秸秆、畜牧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超过 40 亿吨。高集约

            化的过度利用和不恰当的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耕地土壤退化,制约了耕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3
            只有 2200m 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而且在地区分布上,我国淮河以北
            地区占有全国 60% 以上的耕地,仅拥有不到 20% 的水资源。粮食种植需求与水

            资源供应不足存在矛盾,为保证粮食增产,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短
            缺将会对未来的粮食生产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大食物观赋予我国粮食安全新内涵
                面对长期的粮食供给不足,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强调的是粮食供给数量。

            1996 年,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质疑,我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提出“立足国
            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
            自给一直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粮食安全观:种

            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
            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上述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
            系列农业发展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成功解决了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

            准农田 9 亿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 54%,粮食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 84%,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 480kg 左右,高于人均 400 千克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线。
            我国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

            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形势,大食物观被逐步提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



            ·110·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