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25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1. 积极树立大食物观是基本前提
                 面对未来食物营养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食物供给体系在需求压力与生
             态压力的叠加作用下,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消费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于粮食的

             认识应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狭义的谷物、豆
             类和薯类等“口粮观”,拓展到与粮食消费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等
             重要农产品及食品。要积极树立大食物观,认识到食物的多样性,构建可持续的
             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避免把粮食生产仅局限在小麦、水稻等少数谷物上。保障粮

             食安全要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既要保障“米袋子”
             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安全。
                 2.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重要基础
                 不论是生产什么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有限资源条件下保障粮食

             安全的基础。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耕地面积
             仍然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力量。为此,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要加
             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耕地土壤修复行

             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农业科技硬实力,向技术要产出。与发达
             国家水平相比,我国主要作物单产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土地产出率、肥料
             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猪料肉比)、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值分别为发达国家平均
             水平的 35%、56%、86%、67%。要集中力量对国内短缺农产品在良种培育、栽

             培和养殖,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提高单位产量逐步缩小国内
             产品的供求差距。
                 3.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要路径
                 树立大食物观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这就要

             求农产品供给要适应食物消费需求。在人多地少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情
             下,依靠国内现有的农业资源难以实现所有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因此要大力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首先,依托国内资源确保谷
             物和口粮的安全底线;其次,要兼顾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水平;最后,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 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是有益补充
                 粮食和农副产品进口已成为保障我国食物需求的重要补充,我国的粮食安全



                                                                                 ·113·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