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23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
             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积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

             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可以看到,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边界,从传统的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
             转变,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与国际上粮食安全的概念更为一致,
             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粮食安全观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后,
             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面临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水土资源和环
             境约束加剧、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中央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
             粮食安全观念,并对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作出调整,最终确立了“以我为主、立

             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提出
             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大食物观也在
             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并逐步提出。
                 2015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

             观念”。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
             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

             物资源。”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并对大食物
             观进行了详细阐述。大食物观已成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体现。
                 大食物观是食物供给适应居民食物需求的大农业观。首先,大食物观是以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为目标的粮食安全观,与国际上讲的粮食
             安全概念更为一致。国际上讲的粮食安全实质上是食物安全,是从消费者能够获
             得足够安全营养食物的角度来定义的。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全球粮食减产后,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概念。1996 年,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

             会议对该概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
             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
             好时,才可谓实现了粮食安全。其次,大食物观强调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



                                                                                 ·111·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