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47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3. 加速构建新时代“藏粮于民”机制
“藏粮于民”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
重要内容。我国农民一直有储粮习惯,农户储粮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鼓励和支持粮食种植者适当储粮,既有利于缓解国家粮食收储企业的库存压
力,又能更好地稳定粮食市场(使农民不至于在粮食供应紧张时跟风抢购,也不
会在粮食丰产时大量抛售)。然而 21 世纪以来,“藏粮于民”机制面临较为严
峻的形势: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国家库存充足,国民认为有政府兜底,缺
乏粮荒意识;且由于种粮收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储藏量急剧减少,
甚至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也像城镇居民一样买米度日;再加上农户粮食储备设施
简陋、技术落后等。
传统的“藏粮于民”机制正逐步丧失,加大了国家储粮负担,因此政府必须
加速推动构建新时代的“藏粮于民”机制。首先应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力度,增强
农户防范粮食安全风险意识。其次要保障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继续实行粮食最低
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完善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同时应加强乡村藏粮设施建设,提高
农户藏粮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户藏粮的扶持力度,发放适当的藏粮补贴等。希望
通过这些措施来推进“藏粮于民”,并对完善储粮制度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藏粮于地”
是指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轮作休耕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粮食紧缺时又将这
些休耕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
衡。而“藏粮于技”是指通过研究开发粮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
衡,坚持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采用
相应的技术,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接续能力。总而言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是指将粮食的生产能力储藏到耕地产能和农业科技之中。而落实“藏粮于地、藏
粮于技”的发展战略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
制的构建。
1. 落实“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措施,但仍存在违规占
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等行为。因此 202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