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51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年需求约为 8600 万 t,按照当前产量,缺口为 5612.59 万 t,可见我国豆类和薯
             类需求缺口较大,粮食安全问题依旧严峻。
                 2. 粮食减损的重要性

                 促进资源节约,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的浪费属于农产品资源浪费的范畴,降
             低粮食损耗,就是节约粮食资源,有利于促进粮食资源节约,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和土地生产压力。粮食减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气候变化和新冠
             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粮食刚性需求不

             断增长,另一方面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我国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在只能通过提
             高单产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就应该更加重视粮食减损问题,降低粮食
             生产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粮食折损问题备受国内学者关注,针对各个环节的粮食损耗问题进

             行了广泛研究。在概念界定方面,宋洪远等认为粮食损失是指粮食在收获及后续
             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国外部分学者认为粮食损耗是指在消费阶段之前因直接或间
             接原因导致不可食用的数量。在粮食损耗场景研究方面,郭燕枝等认为粮食损耗
             主要出现在收获、储存、收购、运输、加工和餐饮 6 个环节。在粮食损耗率评测

             方面,吕亚荣等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二手数据进行加权统计推断,得出我国粮
             食在收获环节损耗率约为 3.5%,储藏环节的损耗率约为 3.2%,运输环节损耗率
             约为 0.9%,加工环节损耗率约为 5%。郑沫利等基于粮食储藏损耗调查数据,最
             终提出 RDPSO-SVM 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预测粮食损耗率。在产生损耗的源头

             方面,卢士军等认为粮食损耗主要源于粮食在生产、储存和加工等过程的设备并
             没有达到标准化要求。在粮食损耗约束方面,杨东霞等通过分析和借鉴别国粮食
             减损经验,指出可以通过制度规制和标准规范对相关主体进行管束,减少损耗行
             为的发生。

                 (二)粮食损耗的外在表现
                 1. 收获环节的遗漏现象
                 在粮食田收割、脱粒和干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遗漏、浪费和变质等问题。相
             关研究及报告表明,粮食收割环节损耗率约为 2.84%,主要的损耗产生于种粮散

             户,因为散户普遍以传统方式收获粮食,收割方式缺少科学性。按照损失率来排
             序,生产基地损耗率低于种植大户,而种植大户损耗率低于散户。





                                                                                 ·139·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