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9

第一章  粮食储备模式与制度



             是保证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压舱石”,也被国家视为调控粮食市场的最为有
             效的措施,是短期内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手段。粮食安全是人民生存最为基本的
             保障,而粮食储备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保底手段,但我国的粮食储备存在一些问

             题,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分布不均、品种单一以及管理存在一些不足。因此,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的概念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程度的不同,不断

             丰富和变化。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
             “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基于生存与健康所需得到足够的粮食。”1991
             年世界营养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任何时间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安全、营养的
             食品保障正常的生存”,同时强调稳定的粮食供应。这一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接

             受和采纳。粮食安全的概念基本包括:第一,粮食的稳定生产和供应,既是一个
             国家获取食物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家庭、一个人获取粮食的反映。第二,粮食
             的合理配给,既保证任何人短期内能够得到所需的粮食,也能够保证长期获得所
             需的粮食。第三,强调粮食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是维持人类的

             生存,还必须满足质量安全、营养标准,保证人类健康。第四,粮食安全的表现
             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生产到消费全环节的动态平衡,同时必须强调国内和国
             外两个市场调节供需平衡。
                 (二)粮食储备的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粮食储备是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
             一年度的作物中获得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可称为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
             在粮食全部收获时,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值达到最大,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到下
             一年份粮食收获前到达最低值。粮食储备的具体构成可分为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

             其中周转储备是从上一生产季到下一个生产季之间正常消费的储备。后备储备是
             去除周转储备之外的粮食储备,主要作用是应对自然和社会灾害等突发事件,调
             节供需稳定,稳定粮食价格,其主体是政府部门。
                 (三)粮食储备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1. 生产周期的波动性和消费的持续性决定粮食储备的必然性
                 粮食生产周期性的波动与粮食需求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求进行粮食
             储备。比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作物是一年两熟,南方一些地区作物则一年达到



                                                                                   ·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