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21

第一章  粮食储备模式与制度



             储备管理局。主要职责是起草全国粮食流通和物资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部门
             规章;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规划、国家储备品种目录的建议;负责对管理
             的政府储备、企业储备以及储备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多种职责,并与中储粮

             职责分工,强化对全国储备物资的统一管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其监督检
             查和年度考核。同时,明确与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部
             的职能分工和协调配合。新时期这一机构的设置将极大完善国家粮食储备的管理,
             注重多样化的职能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逐渐适应新时期国家粮食储备的要求。

                 (五)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问题
                 1. 粮食储备目标主体不一致
                 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目标多样、范围过广。粮食储备的根本目标是应对突发
             粮食市场波动或紧急事件,平衡粮食供需关系,最终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其他如提高农民收入,保持价格稳定都服务于这最终目标。但农民更关心的是提
             高收入,导致许多地方将提高经济效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粮食储备的目
             标,与粮食储备的初衷相违背,影响其存在作用和价值的发挥。
                 2. 对粮食储备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实行中央和地方储备体系,中央储备有中央财政预算
             作为支撑,但地方储备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某些地方政府认为只要粮食进入市
             场和流通环节,依靠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对储备粮的作用认
             识不够,储量意识淡化,被动等待中央粮食调动指令,没有将粮食储备专项资金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往往是越向基层,情况越严重,进而影响储备制度的健全,
             缺乏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市场监管,突出表现为对储备粮的作用、地位、目标、分
             工和信息利用不完整,造成粮食储备诸多问题,制约粮食储备的整体效能和价值
             的发挥。

                 3. 储备基础设施落后
                 1998 年后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大量的中央垂直粮库,改善了储
             粮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将中央的储备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
             相比,我们的存储设施仍然是大量的简易平房,主销区的粮食中转能力和机械化

             水平不高,中转设施工具落后,而且到站到港的接粮转运能力低下,如果发生突
             发状况,调粮和运粮的效率大大受到限制,加之运输成本上升,全国粮运系统尚
             未形成,粮食储备和流通问题直接制约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动和调控能力,影响



                                                                                   ·9·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