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24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三,灵活性。储备规模是动态调整的,当国际环境比
            较好时,通过国际贸易,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可适当减少国内储备规模。
            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价格较低的粮食品种,出口国际市场价高的品种。因

            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确定中国的粮食储备规模,应考虑进出口因素对调节市场
            的作用。
                2. 加强对粮食储备的认识
                粮食储备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应得到重视。粮食储备是衔接农户和市场

            的关键一环,对防止粮食陈化,保持粮食品质,调控区域间、年际间一定时期内
            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
            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人口众多,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应重视战略性储备。粮食储
            备应为战略服务,政府部门作为粮食储备的主导,在完善顶层设计,战略安排的

            同时,加强对地方储备体系的构建,提高对储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不同储
            粮区的联系和沟通,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从宏观战略方面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建设。
                3. 推进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储粮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关键时刻调粮的效率。我国储粮基础设施存在
            的不足,要求我们必须推进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的建设,改造旧有的落后设备,探
            索现代化高效、绿色、环保的储粮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运粮的效率,降低运
            粮的成本,改变以往粗放储粮方式,向现代化高标准的储粮方式转变。推进调粮

            物流网建设,运用现代信息系统,对粮食出库和入库实施动态监测,重点加强主
            产区的监管,定期更新淘汰落后的设备。同时,应重视农户存储基础设施建设,
            研究更新农户储粮新技术,创制新型存储设备,防止霉变等不必要的损失。
                4. 加强粮食流通环节

                建设流通作为粮食调运的中心环节,也是从粮食生产到最后消费中间所有环
            节的传导和枢纽。流通效率直接影响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加之我国“北粮南运”
            的粮食流通格局,应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和航运,建设
            专有运粮通道,形成物流节点,根据产销区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优运输工具,提高

            粮食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创新流通的形式,建立粮食产销信息数据网点收
            集系统,根据产销地的分布,科学合理设计和规划路线,加强产销一体化建设,
            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使布局的优化带动流通的优化,粮食流通快速通达,在



            ·12·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