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25

第一章  粮食储备模式与制度



             流通环节实现粮食生产和储备的有效衔接。
                 5. 科学合理布局粮储区
                 我国长期将粮食存储仓布局在粮食主产区,造成主产区承担的任务和职能过

             多,既要承担粮食生产任务,也要负责粮食储备设计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但全
             国粮食主销区集中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造成
             经济相对落后的主产区投入的资金比主销区多。现在国家明确提出储备粮收购、
             储设备建设和管理等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减轻地方储备粮经济负担。建立调运

             方便、方便吞吐、规模适度的粮食储备体系,应注重我国粮食流通“南进北出”
             特点,要同时兼顾生产和消费、产区和销区,形成中国特色的粮食储备网。根据
             长期形成的北粮南运特点,储备地点应重点选择在主产粮区、交通中转、港口枢
             纽等布局,根据不同地点的规模建立各种类型储备区,分布储备体系。在交通中

             转和主要港口可建立小型枢纽储备库,用于连接大中型储备库,形成严密的调运
             网络,优化存储布局。
                 6. 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储备粮各个品种的储备规模应与年平均消费量形成一定

             比例,但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小麦、玉米、谷物比例有所不同,北
             方地区多存储玉米和小麦,南方多存谷物,当然无论什么地方,存储应优先选择
             耐储的优良品种。另外,中央和地方的存储品种选择上,中央国家储备以原粮为
             主,储备时间较长。地方储备应以原粮和成品粮兼顾,特别是在一些粮食加工能

             力不强的地区,成品粮储备的比例应当增加。
                 7. 完善储备体系,建立储备制度
                 建立粮食储备信息网络。如果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信息是首要因素,是发
             现问题以及科学决策的前提,粮食储备感知粮食市场的运行依赖于完善高效的信

             息联通程度。因此,应加强各地粮食储备地的信息监测,及时准确收集和分析市
             场调控和储备信息。同时,设立中央信息联络收集和监测点,对各地的粮库分布
             点、品种、入库量、出库量以及收购、销售数据实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
             问题。并将问题第一时间处理,以免引起更大的问题,各粮食储备点必须设立信

             息上报、统计和发布制度,从粮食生产、调度到消费,形成真正意义的“万物互
             通”,发挥储备粮指导生产规模、调节供需、稳定价格的真正价值。
                 制定粮食质量标准监测和保障体系。确立品质监测制度,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13·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