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22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事发地的粮食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农户储备设施问题,农户储粮条件相对落后,
大多利用空置的家庭房屋,采用袋装、桶装、堆放的简易方式,极易受潮,发生
霉变、虫蚀、鼠患,每年为此损失高达 8%~10%,严重的地区高达 30%。
4. 储粮地布局不合理
造成储粮地不合理的首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区域不均衡,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与
主销区脱节,如我国东北地区是粮食产出大区,但远离粮食需求大区东南沿海地
区,受气候、交通影响,主产区和主销区分布的不合理,使粮食紧急调用缺乏保
障。我国虽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粮食储备制度,但目前粮食储备仍集中在主产
区,而主销区的准备不足,城市的库点相对较少,但交通相对发达,主产区经济
和交通落后,加大跨区间的粮食调运难度。同时,发生突发状况时,主产区是卖
方市场,对平衡粮价,保证粮食供应造成一定障碍。
5. 储粮地与生产地不协调
粮食储备地与生产地不协调将会导致如果粮市波动,国家的调控效率下降,
调控成本上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格局基本形成,使粮食产
区和销区,生产和消费两地分离,如何平衡区域间的粮食联通和协调,必须形成
健全高效的粮食流通机制。粮食生产受自然和经济双重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在
年际间是波动的,粮食储备很大程度的作用是调节年际间的供需平衡。
但是,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系统分为三部分:以国家为代表的中储粮总公司、
以市场盈利为目的企业储备和农户储备。如果出现粮食歉收的年份,以盈利为目
的的企业储备会出现空库的情况。也有部分企业在粮食歉收和空库之前,进行囤
货,等待涨价出售;这一操作将会为国家稳定粮食市场带来障碍;在粮食丰收的
年份,将会出现满库、积压现象,长时间积压会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国家为避免
这种情况,要求库点定期轮换,将库里的陈粮出售,再将新粮纳入,确保粮食稳
定生产,但这种轮换方式成本较高,在丰收年份会出现陈粮不出,新粮不进的现象。
对于农户储粮,国家面对众多的农户,无法统计粮食数量,进而无法准确判断市
场供求。另外,农户市场投入与粮食储备的跟风效应,也将加大宏观调节的难度。
6. 粮食流通体系压力大
我国“北粮南运”和不完善的粮食流通体系直接影响着粮食调度。据相关研
究表明,我国 13 个粮食主产区中,能大量进行粮食外调的仅有吉林、内蒙古、
黑龙江、安徽、河南。表明粮食跨境运粮压力大。另外,粮食流通很大一部分依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