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P. 110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合式学习应该充分汲取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两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学生进行
学习,所以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优化整合。在
知识体系搭建方面,要整合网络资源与线下资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将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学习模式中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 评价性原则
优秀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中,
评价机制也显得至关重要。优秀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反映出自身的不足,同时也
能够促进自身的改进。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也是一样的,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充分
考虑到评价性原则,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融入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来,根据最
终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二)混合学习模型的教学设计分析
1. 教学结构序列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分析一般会选择从教学结构序列的视角入手,所谓的结构,
即教学中的“结构”,包含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关于辅助困局的讨论过程中,
Koedinger & Aleven 对于结构的解释就是“辅助”,可以将结构类型分为低结
构、高低型结构和低高型结构。随后至 2013 年,张宝辉教授在其研究项目中第
一次提出了教学结构学列(Sequencing Pedagogical Structure,SPS)框架,希望
通过该结构框架来区分教育活动的不同结构学列。在 SPS 框架中,张宝辉教授
将教学方法概括为两种,即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和低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其中高
结构化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讲座、传统课堂教育
等,而低结构化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常见的
表现形式有发现学习等,与此同时,SPS 框架在这两种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
将教学方法细化为“高高型(High-to-High,HH)”“高低型(High-to-Low,
HL)”“低低型(Low-to-Low,LL)”和“低高型(Low-to-High,LH)”等
四类教学结构。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迈克·雅各布森和张宝辉教授等学者
对于教学结构序列的划分主要是从老师指导(抑或干预)的程度来实施的。这一
点与前文介绍的“建构主义”是不谋而合的。对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国内对于
教学结构的界定,更倾向于系统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因此按照国内的标准进行划
分,主要包括三类教学结构,分别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主导—主体型”;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