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数字信息化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研究
P. 153
第五章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实践
(二)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协同开发机制的必要性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存在如下几点缺陷。第一,馆内工作人员与档
案信息开发需求不匹配。档案人员受制于有限的资金和编制,在面对浩如烟海的
档案资源时难免力不从心。此外,档案人员的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与馆藏资源
不匹配,必然会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如因为历史渊源,青岛市档
案馆中藏有大量的德文档案,但档案人员的德语水平无法有效开发这部分档案,
使有价值的档案依旧尘封。第二,开发深度与社会进步不匹配。档案信息资源开
发的传统活动有编制馆藏目录、编制检索工具、出版编研成果等,近年来也出现
了数字化加工和处理,但这些的开发深度依旧不够。第三,开发成果与用户档案
需求不匹配。档案部门开发馆藏档案资源时,主要立足于馆藏资源和国家热点,
几乎没有对档案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开发成果自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
外,档案用户需求是个性化的,但档案部门作为唯一开发主体不能实现这一需求。
将“协同理论”引入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活动中,可以使各个开发主体优势
互补,弥补档案部门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而实现档案对社会的价值。构建档案信
息资源公益性协同开发机制的可行性体现在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和实践案例三个
方面:首先,理论研究方面。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产物,理应由全社会共享。社
会大众所从事的领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认识体验也不同,甚至可能是事件的
亲历者,鼓励这部分大众参与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够获得更多的背景化知识和原
始叙述附。后现代科学也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有机的、整体的、
过程的、灵性的、非决定论和绝对自由的,不应是一元的、独断的和原子分立式
的。这些理论均支持协同开发。其次,技术支持方面。互联网社会为协同开发机
制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网站、社交媒体和平台的进步同样为协同机制提供
了技术平台,各个机构和用户更有条件参与到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中。最后,
实践案例方面。英美等欧美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对机构和用户参与档案信息资
源公益性开发进行了实践。如英国着重建设社区式档案馆,依赖志愿者建立、强
化与其所在社区的联系,向社区传递档案服务。国内也成功开展了一些项目,如
江苏省常州市档案馆成立档案志愿者分会,抢救破产关闭企业的档案,承担部分
档案展览的陈列设计、讲解以及档案史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三)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协同开发机制的构建
完整的协同开发机制可依据流程拆分为三个阶段:需求表达阶段、协同开发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