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P. 71
» 第三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机制、生物性危害因子的传播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探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
预警的理论基础。
二是面向国家监管重大需求,开展农产品样品全回收、全谱识别技术,未知风险
因子的快速筛查预警技术研究;研发灵敏度高、智能化、可视化、可定制化快速检测
技术及装备;开发实时溯源监控技术与装备;充分利用 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
构建基于“区块链 +”的全时空溯源监管信息技术的风险分级管理和预警平台,为农
产品质量安全现场监管、智慧监管提供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生物毒素、重金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物的脱毒减毒技术及微生物干预与控制技术研究,研制相关
技术标准,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主动保障技术体系,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开展种植养殖新技术、防腐保鲜新技术、新模式下农产品特
征品质形成变化机理研究,开展品质特征指标体系筛选、功能评价技术及配套检测新
技术与标准物质研制;为加强具有营养功效成分、强化短缺营养素的农产品产业布局
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农产品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生态品
质等分析核心技术研究,采用风味组学、营养组学挖掘我国不同区域与品种农产品中
重要营养品质,构建我国农产品品质成分基础数据库,为丰富我国农产品供给,满足
人民多元化消费需求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第三节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一、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法律标准体系与质量安全管理要求不完全适应
法律标准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的根本依据,中国一直不断完善相
关法律标准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没有针对食用农产品
批发市场制定专门的法律;二是《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没有
对产地准出条件进行详细规定,造成各地要求不一,与准入衔接存在一定困难;三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但尚
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要求,易出现监管盲区;四是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不完
善,适用性不强;五是中国农残、兽残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指标数量
偏少,检验方法标准与限量指标不完全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六是未有效发挥认证
在市场准入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中作用。
•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