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07
第四章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
明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某些过度依赖技术媒介的当代大
学生其自身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未能给予充分关注和友爱指
导可能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出现失常,造成教师对学生生命关怀的忽视。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育技术资源配置不均导致技术应用不公问题
高校教育技术的存在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结合,教育技术资源配置是教育
“硬技术”的体现,高校技术伦理教育中对技术应用主体伦理素养、责任规约意
识、技术应用规范性认知等方面的指导都是教育“软技术”的体现,而高校教育
技术应用不公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技术资源配置和应用方便存在不
均衡。
1. 高校技术伦理教育存在属性差异
目前,高校的技术伦理教育存在院校、教师年龄、学科的属性差异,技术伦
理教育形式单一且参与技术伦理教育的对象多为高校教师,缺乏专业伦理学专家
的指导,开设技术伦理教育的高校专业类型局限,且高校的技术伦理教育对教育
技术风险问题关注较低,与师德建设结合度也非常低。开设技术伦理教育课程的
学校多为理工科类,多数高校目前并没有将技术伦理课程作为独立的通识课程进
行讲授,不同高校间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开设存在差异间接地影响教育技术应用在
观念上的公平,高校技术伦理教育中没有精准地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理工科专业
的技术伦理教育开设力度较足,对师生的技术伦理观念的培养更加深入,文科艺
术类专业的技术伦理课程则极少开展,这直接影响了不同院校间技术应用主体的
技术伦理素养,导致不同院校的师生技术伦理问题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偏差,影响
不同技术应用主体对教育软技术的把握。
2. 高校硬技术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
在技术设备资源方面,985 院校技术资源配置相对超前,设备更新年限较一
些专科和普通二本院校短。在技术应用熟练程度的把握方面,20~39 岁的中青年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熟练程度较 50 岁以上教师对象高,说明不同年龄层次的
教师对技术资源的把握不同,这表明高校对不同年龄层教师的技术应用素养教育
力度不足。以上都反映出不同侧重点下高校技术资源存在的掌握程度差异,教育
技术在配置和应用阶段没有遵循公平公正伦理原则间接地造成了教育技术在应用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