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23

第一章  教育理论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高度,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建设提供思想
             指引。



                           第三节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关系



                 一、中西古今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古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
                 提到古代教育思想,就不能不提及孔子和《论语》。孔子一生的教育思想体

             现在他的言行之中,而《论语》则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以孔子言行为
             中心。教育理论(思想)与教育实践两者处于磨合的状态,连智慧如孔子的人也
             是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改进和圆润自己的教育思想。《论语·公冶长》云:“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意思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
             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

             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孔子最初认为根据一个人的话可以判断他的行为,
             但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想法是有限度的,判断一个人可否雕琢不仅仅要
             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中国古代教育家都是在鲜活的育人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如此,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也是如此,朱熹是在不
             断地与不同学生交流中,在书院活动中,在著述与读者的不断互动中,渐渐丰富

             自己对教育目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读书)方法的知识。孔子和朱熹
             思想是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折射,也是失谐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突破。
             孔子和朱熹都是用一生来探究理论的,他们的理论成果是璀璨的,这也是教育理

             论与实践关系和谐状态的魅力和吸引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失谐与和谐状态交替出现,但失谐是常态。从古至今,从
             西方到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都是这样一种常态。教育理论是一元的,教



                                                                                     15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