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24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ls


            育实践是多元的。一元和多元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一对多,不同情境中的对应
            性肯定是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不断地从
            失谐走向和谐,从和谐中衍生出新的失谐。这种和谐与失谐状态的交替并不似钟

            摆左右轮回,而是不断回应时代需求螺旋式上升。
                (二)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可以追溯“理论”与“实践”两词的起源。在西方传
            统中,理论与实践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据考证,“理论”(theory)

            一词来自希腊语的“theatai”(旁观者,旁观之意),其基本涵义是“沉思”,
            而不是参与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是西方传统二分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其对立
            性远远大于统一性。理论指向永恒和神性,实践指向当下和德性。理论的本源规
            定了它脱离实践而存在的特点,理论不接触实践但又要超越实践,高扬神性。实

            践就是实践,实践活动就是目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关系和谐与否、理论是否指导实践的问题,似乎在纯粹的理论者和实践者眼里并
            不是问题。换言之,理论与实践互不勾连,理论者觉得并无不妥,实践者也觉得
            并无不妥。教育附着于政治,哲学塑造出政治,哲学的理论实践二分复制出教育

            的理论实践二分。因此,西方原初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不一定非要相关。文
            艺复兴之后,伴随着人的出场、神的退场,人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人既是理论的
            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一面与相对立的一面相促而生。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联系被凸显出来是社会的进步。人的出场把本无多少

            瓜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变得“剪不断理还乱”。教育理论虽与神性仍有关联,
            但理论的目的总体上是指向人的。教育实践是人来作为的,虽有终极关怀,但面
            向真实生活。一个为人,一个人为,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失谐成为真问题。近代
            以来,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从哲学中逐步分化出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使人们一度认为科学就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无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
            究方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的研究手段都越来越接
            近自然科学,多采取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西方教育理
            论的任务更偏向于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发现教

            育事物的内在联系。因为研究数据来自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似乎变得
            接近起来,二者似乎又合一了。不过,真理和价值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
            教学知识生产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可或缺。对教育价值的探寻从没有



            1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