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47
第二章 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
模式,仍然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典型的就是选课制的应用,不少高校领导层的教
学理念相对落后,加之学校教学资源有限,使得学生进行选课的自由度和可操作
性大大受限,选课制并未真正地得到推广。还有就是弹性学制的应用,选课制是
弹性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选课阶段,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
那么所谓的弹性学制就是名存实亡。所以,中国高校应当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制度
中的弹性效应,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操作性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专业的选择
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最为常规和普遍的,通过高考志愿填报来确定。学生
在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选择高校和志愿,高校根据考生分数择优录取,如果考生
分数未满足该专业的最低标准,但是,满足该校录取的最低目标,且考生服从调
剂时,高校则对考生的专业进行调剂。第二种是学生在进入高校进行一学年的学
习,在满足相关要求后,通过办理相关手续,进行专业调整。这种专业选择的方
式比例小,难度大,一些转换专业的学生还需要缴纳一些额外费用。高校学生进
行专业调整的要求较多,不仅需要成绩优异,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转专业费用。
目前,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就是实行严格的出勤管理制度,保
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完成课上教学任务。对于旷课、迟到的学生,
任课教师和学校教务处都有权进行处置。教师一般都将学生的出勤率与学生期末
成绩相挂钩,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又与其奖学金等奖励相联系,从而起到督促作用。
不少高校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办法,如对于某门课程缺课达到一定课时后,
该名学生不得参与期末考试,该科直接按挂科处理,一些高校的出勤管理制度甚
至更为严苛。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的逃课率达到 25%,专业课逃
课率在 20% 左右,而一些选修课和公共课的逃课率超过一半比例。造成学生逃
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惰性大以外。高校教务管理者还
需要从自身找原因,积极地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学籍管理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刚性,管理制度相对严格。高校学生需要在
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完成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分数,考试方式也需要严格按照学
校要求的进行。现阶段,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多为课
本上的知识,缺乏创新。部分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却选择通过笔试的方
式来进行考核,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而是单纯地为了“考”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