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67
第三章 高校教育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使命和企业追求较高经济效益推进自身
长足发展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二者紧密协作的利益联结点,为校企融合发展、推
进产教融合创造了条件。正是在二者共同价值追求的驱动下,校企之间能够构建
更为完善的发展机制体系,将利益共同点转化成企业和高校的实际经济效益,激
发高校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动力。最后,高校教育共同体也能够对企业和
高校两端发展起到反哺作用,促使企业发展步入正向循环,也进一步推动高校人
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高校、企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补。
2. 促进二者密切合作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高校教育共同体,其中一项重要课题便是实现产教两
端的身份认同,即高校和企业对自身在教育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可和接受,
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生产特点和功能属性等内容。身份认同对于解决以往产教
融合过程中融合程度不足和无法有效融合等问题十分有利,避免两者处于供需分
离的状态。从现阶段产教融合进程中校企双方的实际关系来看,企业更加看重高
校能否为自己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不断积累能够不断提升企
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而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合作与融合,才能将高
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才能享受到更多的人才红利,实现现代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时,通过高校专业课的常规教
学工作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内容,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专业技能和
综合素养的培养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获得。此时区域内各类型企业的
参与非常必要。企业能够与高校共同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
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因此,建设高校产教
融合教育共同体能够让企业和高校更加认同自身身份,并促使供需双方成为密切
的合作伙伴。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端与教育端的供需不匹配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便是高校教育端与
企业需求端的匹配程度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人才培养
供需方面的匹配程度不足。高校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不断输送
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校人才培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