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96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ls
的技术伦理应用素养有待提升,在运用技术工具教学时缺乏适度原则,课堂教学
中技术应用时长过长从而忽略单向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术应用导致师
生交流淡化,建立在技术工具之上的学习互动开始泛化,从而导致传统师生关系
变味,这种技术应用存在误区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良性互动,现代教育技
术的负面价值逐渐凸显。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经波折,从 19 世纪的印刷媒体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
无线电技术,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函授教育中标志着现代教育技
术被正式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其发展经历了传统教育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时
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时代三个阶段,这是“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演变的过
程。当前诸多新型网络技术已经充分融入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演变逐渐替代着
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工具,教育技术蕴含的本质特点逐渐凸显,技术
作为一种教学参与要素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计算机设备同时也包含了全新的信
息化定义。
(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构成要素
教育技术应用所涉及的对象和主体即是技术应用的构成要素,教育技术的构
成要素也是伦理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著名学者钱焕琦对教育技术应用中伦理关
系的表述曾作出具体论述,他在其著作《教育伦理学》一书中认为主要可以以三
种形式来描述教育中的伦理关系:“人际形式的伦理关系、制度形式的伦理关系、
精神形式的伦理关系。”简单来说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以管理者、教师、学生为构成的主体要素,以现代化的技术媒介、技术
应用主体的规范性操作认知等为构成的客体要素。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对象为人这一主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将高校管
理者、高校教师群体、高校学生群体囊括进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范围。在教育技
术应用过程中高校教师与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中介发生互动关系,管理者
在更高层次审视教育技术在全校范围内的运行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做系统分析,合
理调配高校范围内的教育“硬资源”与“软资源”,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高校管理者在应用技术手段开展学校教育和管理时应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可能
88